close
 

宏達電大裁員 揮刀太慢又太輕

社會觀察
8月20日週四 下午5:56
 

撰文/今周刊 何佩珊、林宏達
 
每到年中,就是台灣科技大廠的「開獎季」,各家員工辛苦多時,滿心期待的就是紅利獎金的發放。然而在8月13日這天,宏達電員工收到的卻是一封來自董事長王雪紅的信,等到的則是一份上看2300人的裁員名單。

消息一出,股價跟著重挫,至8月18日已跌破50元。

「這件事早就該做了!」一位不願具名的宏達電前高階主管說得直接。「智慧型手機市場高利潤的時代早就過了,宏達電卻還是一直採取高成本的方式經營。」從各項營運數據來看,不論營收、獲利還是智慧型手機出貨量,宏達電這3年來都呈現顯著衰退,經營成本卻還是維持在高水位。

關鍵策略失誤  陷入苦戰
以人力成本為例,宏達電提供的薪資本來就高於台灣科技業水準,而有宏達電內部員工透露,在機海戰術下,開案量一度非常大,但在銷售不佳的情況下,專案一個一個結束,「這些多出來的員工卻不知道何去何從,最後只好都先送到新產品部門。」

若從「每員工營收金額」來看,宏達電有極度沉重的人力成本包袱。今年上半年,宏達電一萬5000名員工,共同創造的營收為745億元,平均每人營收約500萬元,大約只有華碩的6分之1。當然,宏達電與華碩的營運結構有所不同,前者仍有自行生產的人力負擔,華碩則是委外代工,但分析師就表示:「手機品牌業者的競爭力在於研發和行銷,當你把太多人力資源耗費於生產,自然會成為拖垮競爭力的包袱。」

「15%的裁員幅度肯定還不夠。」業界人士直言宏達電眼前的困境,不僅人事成本偏高,同時,還面臨智慧型手機市場最慘烈的競爭環境。事實上,就在宏達電宣布裁員的同時,聯想也宣布打銷高達3億美元(約合新台幣96億元)的智慧型手機庫存,並同樣採取「瘦身方案」,預計要裁撤非製造部門10%人力,約3200人。

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認為,現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遭遇的狀況其實和PC有些相似。過往PC時代獲利最豐的,是收取Windows作業系統授權費的微軟,和提供處理器的英特爾;而在智慧型手機時代,取而代之的則是Google和高通。這也是為什麼除了蘋果,多數手機業者與其說是品牌商,更像是在幫這兩家大廠打工,只能賺取微薄利潤。

其實,身為智慧型手機市場先進者的宏達電,曾有過擺脫「打工仔」角色的大好機會。回想2011年,宏達電股價最高衝上1300元,市值跟著突破兆元,但當年宏達電沒有利用這些資本去取得更多專利或先進技術,爭取產業鏈上的關鍵優勢,反倒是去買了繪圖晶片廠商S3和耳機公司Beats。「所以到現在,宏達電還是一家純粹的系統廠。」

而產品競爭力的弱化,也可從財報數字一窺端倪。今年上半年,宏達電帳上的存貨金額為235億元,雖比去年同期的259億元為低;但請注意,今年上半年有高達22%的存貨是「製成品」,也就是「已經做好但還沒賣掉」的產品,而在去年6月底,製成品占存貨的比率僅有11%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sa4f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