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張家界,導遊會力薦遊客觀賞「天門狐仙秀」,這是戶外劇場,背景結合天門山的自然景觀,再加上故事背景就是在天門山,因此演來氣勢磅礡,也相當震撼人心。

導遊介紹,「天門狐仙秀」除了男女主角是透過全國徵選,其他演員全是當地大學生,一晚的演出酬勞僅有30元人民幣,低廉到不可思議。有趣的是,劇中的牛隻也是當地人家養的牛,每到演出時間,牛兒還會自動自發走到劇場,彷彿知道開演在即。

「天門狐仙秀」導演梅帥元和國際名導張藝謀是同門,梅帥元還是張藝謀的師兄,因為是戶外演出,演員戲服單薄,所以只演到12月中旬,直到隔年3月再復演,只是12月已經感受到寒意,演員們仍穿薄紗登台,相當敬業。

這場秀結合動畫技術,尤其一場狐仙和劉海在天門山兩端遙望的戲碼,讓人印象深刻,演員站在高度約20層樓的造景平台,畫面看來怵目驚心,卻也添增淒美之感,另外華麗歌舞也值得一看,現場約可容納3000多名觀眾,不過若在初冬時節觀賞狐仙秀,記得添加厚重衣物,因為天門山腳下戶外仍相當低溫,而狐仙秀約演出2小時,坐在戶外很容易著涼。

天門狐仙的傳說

中國有四大傳奇愛情故事,分別是白蛇傳、牛郎織女、梁祝和孟姜女,不過對當地人來說,最廣為流傳的是千年狐仙胡大姐和樵夫劉海哥的故事,天門狐仙秀即是以這故事為演出藍本。

傳說一隻千年白狐仙修練成人,原本被狐王相中,三天後將成為狐王夫人,不料白狐貪玩,被凡間的快樂生活所吸引,下凡後被一群樵夫追捕,劉海見狀,救出這隻白狐,白狐為報恩,化作女子替劉海煮飯洗衣,兩人相戀,最後狐王發現,兩人在天門山兩端互相遙望,萬年不變,這分心意感動上蒼,胡大姐和劉海哥終於跨越天門山的障礙,得以重逢。

必遊景點

天門洞 天空步道試膽

不過來到天門山不能錯過的,當然還是天門洞。天門山被湘西人譽為湘西第一神山,高聳的天門洞更是奇觀之一,而天門山索道纜車全長7455公尺,搭車時間需40分鐘,是目前全世界最長的高山纜車,從張家界市區,一路延伸到山上,沿途景觀變化饒富趣味。

著名的天空步道就在山頂西線,長度約60公尺,最高處海拔約1430公尺,是張家界天門山景區懸於峭壁之上的鬼谷棧道,憑空伸出的玻璃眺望台,玻璃台伸出棧道約有4到5公尺,專供遊客拍照,而在踏上步道前,為確保讓遊客看到零瑕疵的美景,每人須先套上鞋套,以保持玻璃橋的透明和乾淨,但最重要的,還是你心臟必須夠大顆,才能盡情瀏覽腳下美景。

老院子 完整土家古宅

想感染當地的人文氣息,不妨走一趟「老院子」。老院子原名紫荊堂,始建於清雍正初年,是當地田氏家族的祖厝,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古宅,裡面古色古香,保留了不少家具文物,記錄了當年田家人的生活,也見識到所謂的名門格局,小姐閨房、倉庫、書房,甚至還有處罰犯錯孩子的家訓堂,儼然是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,置身其中,彷彿也跟著走進了時光隧道,清朝時期的生活型態躍然於眼前。

導遊介紹,前中國總理朱鎔基是湖南長沙人,1949年日軍轟炸,朱鎔基隨著學校退到田家大宅,在裡面的學堂讀書,許多遊客到此,都不忘坐在朱當年上課的位置上,感受名人氣息。

■ 天門山景區門票(含交通費):258元人民幣(約42美元)

■天門狐仙秀門票:238元人民幣(約38美元)

綿山,中華晉中名山,地處山西中南部的介休,靈石和沁源三縣的交界處,山高2000餘米,方圓50餘公裡,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、清明「寒食節」的發源地。

綿山多為峭壁饅狀的山體,以奇岩險谷為地貌特徵。那裡有茂密的林木,蔥鬱的植被,婀娜多姿疊相交加,青翠黛綠迎風舞動,把突兀的嶺委婉,讓傾斜的岡嫵媚,植被減輕了綿山的險峻,抹去了令人怯步的氛圍。然而,鑿在半山腰的凌空路徑,建在半山腰的貼岩廟殿,還是實實在在地把奇和險,擱在來者的腳下,懸在來者的頭上,使人驚嘆讓人刺激。

2014年初秋的一天,夕陽時分抵達綿山,我在景區的換乘站,搭上了景區車。這是一部特意送我進山,駛向水濤溝方向的中巴。景區這時已經關閉,而我預訂的旅店,位於景區最內裡的水濤仙谷賓館。

景區內非常寧靜,空中彷彿聽到樹葉的沙沙聲,聞到幽幽的松柏香,天上飄著一抹一抹的淡雲,和一朵一朵熱烈的晚霞。車在半山腰的岩石路上盤行,多處狹窄的路沿外,就是百米懸崖。

沿介子推足跡 親登介公嶺

為春秋晉國介子推的古老神奇傳說吸引,翌日去棲賢谷景區。經「九曲一線天」,上介公嶺,遊覽尋找介子推隱身、長眠和紀念遺跡,這片景區內有介子推的墓塚、介公祠、哀號坡、足下亭、思煙台、封候亭等幾十處的景點。

棲賢谷口的起始處現在安裝了電梯,可以毫不費力地上到介公嶺,遊覽各處的景點;但我鍾情於攀行原始的山澗小道,以雙腳和兩手攀行,沿著介子推當年的足跡,親身體會上介公嶺的不易。

介子推歸隱之路的起始處設有一座封侯亭,入內稍作停留,泛覽亭內的石碑「封侯亭記」,我得以重溫那古老的傳說,以及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,為「潔惠侯」而建此亭等事蹟。

為便於遊人沿著介子推歸隱之路攀行,現在的「九曲一線天」山溪流徑之上、山崖瀑布邊,修築了鐵索天橋、鐵板棧橋和鐵鏈把手。

這天,我拉著鐵鍊,腳踩橋板,在晃動的鐵索橋上,一步一步地往上邁,幾處鐵索橋貼著巨石。順山崖而下的溪水,把鞋子打濕;幾處瀑布在身邊飛濺,把衣服淋濕;穿過幾段兩邊巨岩壓迫,陰森昏暗,狹窄迂迴的路徑,聽潺潺流水聲,見前後無人蹤。一路上腳下是溝壑亂石棧道,只有山岩夾縫崖體流水相伴左右,而我絲毫不感寂寞,也沒有膽怯。

走過鐵索橋換棧橋,腳下踏實了。棧橋的樁固定在岩體上,踏腳的鐵板焊接在鐵樁上,與棧橋平行的岩體上方,手臂高度的位置上,都安裝了鐵手鏈,行經安全可靠。

只是,時有上下,需用體力,時左時右,前路不明,以這樣的方式,才能體會古人攜母野蹤遁跡的艱辛,同時更能獲得不一般的野趣。

途中見一巨石,上刻「天界」二字,從這裡通過,等於出了天界。朝前向上攀行,終於見到谷口的上方,陽光明媚。

出口處有三個草書大字「別有天」,寓意通過這裡就可以領略到「別有天地非人間」的仙山妙境。果不然,一出峽谷,人已站在嶺上,眼界豁然開朗,遙望天空一片湛藍,四周碧綠滿眼蒼翠,腳下一條山脊小徑,引向橫脈眾山頭。

據傳,當年晉文公焚山想逼介子推出山,忽然飛來了許多白鴉,繞著火煙保護介子推。後來晉文公就在這突出的介公嶺一隅,修建了思煙台建築群。離思煙台很近,有一座巨大石岩山,依山沿洞建有介公祠(也稱介神廟)。

這處據稱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祠,內有介子推塑像、晉文公覓賢石雕、周遊列國雕塑、子母亭、列代讚美介子推的詩文石刻,和介子推顯靈為民解難的壁畫等文物。

懷著崇敬的心情登上介公嶺,一條兩邊斜坡的山徑,抵達嶺頂最高處,在一小片平地上,我看到了介子推墓塚。據介紹,這個墓丘為介子推的衣冠塚。當年晉文公拾介子推衣冠,依山為墓葬於此地。

抱腹岩 獨特洞腹寺廟群

接著去抱腹岩景區遊覽。抱腹岩為一塊巨岩,岩體正面的上部突出,正面的下部凹入,形如巨洞高60餘米,深約50米,長180米左右。洞形上方的岩體呈馬鞍形下餡,在凹下的岩體上,長著茂密的樹林,樹林與巨洞之間的堅硬岩體,光潔而寸草不生,上面懸著掛鈴,充滿神秘感。

綿山著名的千年古剎雲峰寺(又稱抱佛寺)距今已有1700餘年,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,為漢人成佛第一人田志超的道場,就位於抱腹岩「腹」內。

雲峰寺的20餘間殿宇,連帶其他共計約200間殿宇,以及掛滿了紅黃飄帶的棧道,均收納在抱腹岩的腹洞,沿洞內岩體的結構,前後上下有序地排列,形成風格獨特的洞腹寺廟群。眼前的奇岩寺殿令人震撼。得益於上部突出的岩體遮擋,洞腹內殿宇遮蔽得宜,雨雪不得而侵,香火從不間斷。綿山的懸崖絕壁多有掛鈴,為當地一絕。

據說唐貞觀14年長安大旱百姓受難,太宗李世民得到綿山高僧志超相助,率文武百官向山祈雨,果然求得天應降下大雨,萬民得以紓困。為了感謝高僧助雨之恩,唐太宗於次年春天,在綿山抱腹岩下還願,命在腹洞之上的懸岩處掛上銅鈴。取「鈴」字的諧音,意為「靈」驗。也許因其歷史傳說,又有美好的願望吧!後人還在綿山的其他岩體,尤其是那些建有依山祠廟的岩體上,多懸掛銅鈴。

包骨真身 隱於叢山佛殿

沿著抱腹岩洞外右邊依山開鑿的小道,一直朝前走去,穿過幾處涼亭,到達一座巨石山的半山腰,小道到此為止,但可以順著山體自然向上,連接建在岩體上的棧道。棧道貼著筆直岩體,呈45度「之」字形向上,窄窄的有好幾百級階梯,懸在幾百米高的半山腰上。

石山頂部是正果寺景區。正果寺的寶塔、寺殿建築、塑像等,分布於巨石山山頂。如果離開了抱腹寺,要走捷徑去正果寺的話,就是這條棧道。

我順著小徑走到盡頭,到了「之」形棧道下,抬頭一看微微吃驚,觀察了片刻,還是仗著自己曾經孤身走過,黃山「西海大峽谷」棧道的勇氣,決定體驗一下綿山棧道的滋味。

棧道不算長,但是比較陡很簡陋,除了一邊有護手欄杆,腳下的水泥踏板,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感覺外,護手欄杆之間鏤空開放,棧道凌空百米懸於半空。我抓緊護手,踏穩階梯,不看外側,抬頭向上,一步一步地往上攀行,期間停頓一次,然後一口氣登上山頂,心情才放輕鬆。

不遠處,正果寺和依崖而建的寶塔,歷歷在目,從寺殿寶塔的外觀上看,並不覺得特別,但看了介紹參觀完畢,覺得自己抄近路走捷徑,體驗了綿山棧道的別樣滋味,最後見識隱於叢山佛殿的「包骨真身」,有這樣的過程,才備感珍奇。

我雖不信佛,但平生能親眼目睹,堪稱世界佛教界奇蹟,供奉於正果寺殿內的八尊高僧「包身舍利」,也是人生之幸吧!這些舍利經歷千年,筋骨不斷靈氣不散,故稱「包骨真身」,按北魏淨土宗祖師曇鸞塑像居中,兩側為唐思本、懷德、師顯、宋智玄、明哲、金普欽、元神遠、圓重的包骨真身。有道是「山不在高有仙則靈」,綿山給我的感覺,就是這樣的一座山。

朱家凹 山體廟殿相得益彰

最後一天,搭乘景區車去朱家凹景區。這裡的巨大山體,整個一座岩石山,正面呈半圓形內凹,山體兩翼向外。一座廟殿「洞玄宮」,在正面半山腰依山而建,一條約50坡度的階梯,從「洞玄宮」順著山體而下,通達山路地面。整座建築群居高臨下頗顯氣度。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,曾在此長期修行,虔誠侍奉「靈寶天尊」。

朱元璋得天下稱帝之後,認為自己當上皇帝是天尊庇佑的結果,於是就派其第17子朱權上綿山修靈寶殿。嘉慶21年朱元璋第12世孫,明世宗朱厚熄上綿山祭祖時,又赦建了法壇。於是此地得名朱家凹。

現在的「洞玄宮」是在靈寶殿原址上擴建,為靈寶君的道場,主要供奉靈寶天尊和十方天尊,以及三茅真君北天師等師祖。

朱家凹的山體和「洞玄宮」廟殿,相得益彰。凹山因廟殿而氣勢彰顯,五湖四海懷納眾生,廟殿因依靠奇山而出類拔萃,高殿仰止庇佑眾生。

面對矗立在眼前,依附於陽剛氣勢十足,岩山半腰上的高殿廟宇,一步一步地沿著約50坡度的階梯,氣喘吁吁地邁向高高在上的「洞玄宮」時,內心恐怕已經信服了「靈寶天尊」,也許這就是朱家凹的氣場。難怪當年那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朱元璋,也把自己能當上皇帝,算作是天尊庇佑的結果。

天橋 懸空長廊判若遊龍

天橋遊覽區與朱家凹景區臨近,它是綿山神秘文化,軍事文化和道教文化結合的最緊密的景區之一,因修築在懸崖絕壁上的棧道而得名。西元316年,大將石勒在此與晉軍激戰,並大敗晉軍,勝後稱後趙明帝,在此赦建天橋石寨。

現在的天橋均為石製橋身,橋長300餘米,橋寬1米,盤桓半空,距谷底300餘米。天橋懸在半山,順山體之形,好像擠入岩山腰部,外觀流暢,判若遊龍。

天橋懸在半山腰,放眼望去一線伸展,每隔一段棧道,就有一座懸在半山腰的窄殿,譬如祖師殿、七真殿、水母殿和懸空長廊等,宗教文化建築。我一處一處地進入,近距離地觀賞,一些狹窄的殿所一跨入,幾乎人面貼佛面。

我從未這麼近距離地瞻仰過宗教塑像。孤身一人,與供奉在懸空長廊中,與自己的身高相差無己,栩栩如生的12位太上老君的化身塑像,和他們身後緊鄰的岩牆岩洞,人佛雙雙懸在半山腰,在狹窄的空間對視,感覺特別有意思,彷彿時空倒流,古今混淆。

短短的三天裡,我從景區內裡,一處一處地往外,領略了雲霧繚繞的山間仙境,以身試險陶醉於嶺崖棧道,伴隨古老而豐富的傳說故事,猶如與神交遊與仙邂逅,在隨心所欲似乎半醉的忘我中,把自然和人文,把古昔和今朝,用眼睛,用相機,用速筆和超越時空的思維,統統攝下記入植於記憶。

我離開了,回到大洋彼岸的居所,仍然未能立刻回神,腦海中還時時湧現那山那水那神奇,依然清晰歷歷在目。有時一陣風過,自家後院的掛鈴響起,彷彿源自那綿山,就在家院的不遠處。綿山真的太神奇了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張家界 天門山 綿山
    全站熱搜

    usa4f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